2008年4月2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九版:读图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承载光荣与梦想 大运河重新出发
本报记者 陈立波 文/摄

  京杭大运河,一条古老的河流,一条日显年轻的河流,承载着无限的往事,日夜奔流不息。3月28日,记者来到京杭大运河杭州段,用镜头记录杭州市对运河保护所做的点点滴滴。
  下午1点多,记者来到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的拱宸桥,恰巧碰上了第五届运河文化艺术节开幕,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和领导正一起为“京杭大运河南端”石碑举行揭碑仪式。
  “这座是拱宸桥,京杭大运河到了这里就算到了南端了,今天在这里立碑也是一个很好的见证。”正在参加开幕式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筹建负责人、拱墅区文化馆馆长石永民向记者介绍。
  “2006年10月,坐落于杭州运河文化广场南侧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开馆,这填补了全国运河保护史上的一块空白。”开幕式结束后,石馆长邀请记者参观博物馆,“在这里,人们能够亲身感受运河的文化底蕴,从而引导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运河进行保护。”
  走进博物馆内,石馆长从“大运河的开凿和变迁”开始讲述大运河流经城市对大运河的保护。在一处刻着“历代漕运”四个大字的墙面前,石馆长向记者介绍,位于卖鱼桥的富义仓是历代漕运的最南站,所有运往南方的物资大都需经富义仓码头上岸,然后再通过陆路运往南方各地。杭州在对大运河进行保护时,对富义仓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,内部的木结构房子按照相关规定在显眼位置放置了灭火器,在当年的漕运码头边建造了富义仓遗址公园,对当年的漕运码头进行保护性开发。
  离开博物馆,记者沿着运河徒步来到小河直街。白墙黑瓦、古色古香的街面立即把记者带到了当年那个船只穿梭、热闹异常的小河直街。“住在这里真当是福气好。”一看到记者在拍照,一位正从小胡同里出来的大妈立即向记者介绍起来,“运河整治以后,水质好了,我们这些住在运河边的人真当高兴!”从大妈口中记者了解到,不远处就是大关桥了。修缮后的大关桥以较暗的青灰色为主,营造肃穆、稳定的氛围;桥上的设计以兵器装饰纹饰为题材,象征着驻守关口的将士严阵以待、联手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壮举。
  从大关桥步行没多久,记者远远地看到,一面写着“富义仓遗址”的旗帜在运河边随着微风不停地跟来往船只打着招呼,而运河从这里开始穿越城市的万丈红尘,最终通过三堡船闸流入钱塘江。据悉,近年来,三堡船闸还承担起了钱塘江向运河配水的任务,大大改善了运河水质。每次配水后,运河水位可上升25厘米左右,可基本保证枯水期船舶的正常行驶,提高了航道的通行能力。